首页 / 媒体聚焦 / 外部媒体
《工人日报》:从芦苇荡到“新蓝海”
日期:2025-07-22  

“我们要在平凉及周边分期建设煤矿、同步配套电厂,并发展新能源与煤化工产业。”近日,中国中煤大屯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张付涛表示,“力争‘十五五’末,在这里形成1500万吨/年的煤炭产能、200万千瓦火电及6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的装机规模。”

大屯公司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,在公司开发建设55周年前夕,一场跨越千里的签约仪式在甘肃平凉成功举行。这一签约,正是企业半个世纪转型之路的最新注脚。

据介绍,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近期,大屯公司启动了中国中煤首个虚拟电厂项目。“无须新建厂房,靠智能调度就能把分散的电源、储能和用电负荷整合成一个‘看不见的电厂’,既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,又能有效降低碳排放。”项目负责人张存宏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介绍道。

进入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,光伏板在采煤沉陷区铺成蓝色海洋,底下养鱼,周边还能发展旅游产业。谁能想到,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“垃圾场”。“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,大伙儿在寒风里连续奋战72小时!”新能源公司执行董事冯长萍记得清楚,为抢工期,工人们双手冻得发僵,但继续一丝不苟地拧螺丝。“当年前辈能在芦苇荡里建矿,我们也要在沉陷区建成中国中煤首座光伏发电站!”

1970年7月18日,微山湖畔还是一片芦苇荡,却陆续涌来“拓荒者”。响应“扭转北煤南运”的号召,当他们挥锹铲下建设大屯的第一抔土时,埋下了艰苦创业的精神“种子”。

五十五载征途,从微山湖畔到平凉大地,从黑色煤田到绿色能源,从单一煤炭开采到多元产业融合,大屯书写着传统能源企业突破困局、向新而生的奋斗长卷。站在新起点,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正引领企业驶向更广阔的“蓝海”深处。

(刊载于《工人日报》2025年7月16日)